在西安某建筑材料公司打工的宁强县农民工小王也许永远也想不到,2008年5月28日 下午,自己在作业时不幸被卸货车上掉落的石料砸伤,伤势严重危及生命。更让事故后鉴定为8级伤残的小王想不到的是,经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诊所学员的代理,法院最终裁决用人单位为他补发了拖欠的加班费、补办了社会保险,让他有生第一次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我在诊所学生的帮助下,向老板讨回了公道和权益,法律诊所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
记者近日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劳动法诊所采访时得知,像这样学生做代理人为劳动者打赢官司的案件还有很多。在诊所受委托代理的47起案件中,目前办结的有44起,38起胜诉,其中最富代表性的是一个高位截瘫劳动者和一位来自地震灾区农民工案件。从墙壁上十多面写有“维权使者,心系百姓”、“维护劳工,匡扶正义”等当事人送来的鲜红锦旗和牌匾。在88182625咨询电话的频繁应答中,记者深感这个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与劳工法律的公益服务机构,自2008年4月启动至今,所承载的法律诊所师生的艰辛与执著,同时也载满了社会公众的真诚与信任。
劳动法诊所负责人、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谢德成告诉记者,诊所每期学员均是经过严格的品行考察和专业素质选拔,即具有扎实地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执业素质,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法学专业学生。秉持“探究理念、创新方法、服务劳工、培养人才”的宗旨,通过案例研讨教学、劳工权益纠纷代理、劳工咨询等形式,劳动法诊所已基本实现了“服务劳工,培养人才”的目的,形成了在陕西高校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学生代理案件、专门老师指导”模式。
采访中,恰逢一位年愈古稀的退休老人为咨询儿子的工作权益问题专程从南郊赶到长安校区诊所。5名“准律师”热情地接待了老人,并仔细倾听老人的陈诉,还不时给予法律解答。老人高兴地说:“这些学生在接受咨询时很耐心,感谢他们给我很大的帮助。”在诊所担负网络及办公室工作的大三学生何祎介绍说,诊所共接受各种咨询1200多件,其中电话咨询850多起,现场面谈咨询350多件。何祎掩饰不住激动地神情向记者透露,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地是他这个未来法律人“真刀真枪”的出庭经历。“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我和同学应对法庭审理,从分析法律关系,整理证据入手,对案件做了充分准备。我很自豪经过努力我们打赢了案子,我激动三年来所学的知识终于转化为实践,使我与我的梦想拉近了距离。”另一位女同学说:“诊所的特点在于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对案件的讨论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启发思路的过程。诊所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它带给我们的实践经验却是一生的财富。”
本报记者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