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工大省,全省务工农民超过1200万人,农民工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如何创新思路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工作?今年11月,在省政协十届九次常委会议暨“促进就业”界别民情民智座谈会上,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现集纳若干精彩论点,以飨读者。
访谈嘉宾:
王素英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政协副主席赵皖平省政协常委、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
覃秀云省政协委员、宣城市旌德中学高级教师
慈世春省政协委员、舒城县政协副主席
访谈记者:吴林红
“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
【话题背景】
我省农村劳动力3000多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1700万人,富余劳动力大约1300万人,目前转移就业1200多万人,尚有近百万人未转移就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技能低而失业。一些农民虽然外出就业,但与往年相比,工作不能满负荷,收入水平也有所下降。
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就业难度空前加大。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暖,农民工就业形势是否已有根本好转?
赵皖平: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容纳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仍处于低谷期,仍处于逐步消化困难的过程中,农民工就业形势没有根本性转变。据有关部门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农民工外出就业减少约17.2万人,外出人数同比下降14.7%。由于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劳动用工登记不够规范,实际情况可能超过这个预测的数字。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找工难”现象又在很多地方同时出现,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覃秀云:我想,主要是两个“一高一低”导致了“两难”并存: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期望值偏高、技能素质偏低,导致就业难。以宣城市为例,在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4.1%,无任何职业技能的占96.1%。一些人没有专业技能,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想干脏活、苦活、累活,“大钱赚不来,小钱看不上”。二是业主用工要求偏高、劳动报酬偏低,导致企业招工难。目前民营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但有些企业劳动报酬不高,但劳动强度大,多数员工养老、医疗保险等没有保障,对求职者缺乏吸引力。一些企业在招工时,还不切实际地把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等条件限得很死。 “两高”、“两低”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
王素英:掌握技能的农民工比例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全国2亿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约有6000万人,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什么技能。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力图摆脱“低技术陷阱”,腾笼换鸟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于是又出现新一轮“民工荒”。在当前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只有技能培训才是增加农民工作就业机会的根本途径。
技能培训要提高“含金量”
【话题背景】
从今年起,我省每年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对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10万人;实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0万人,稳定专业农民就业20万人。
慈世春:2007年以来,我省共对100多万名农民工进行了电脑操作、服装制作、食品加工、汽车驾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许多农民工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今年,省里将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实施效果很好。据统计,截至9月底,全省已培训20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
记者:我们知道,也有些农民工对参加技能培训不太积极,甚至有人戏说“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覃秀云:确实有这种情况。我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培训与就业存在脱节现象。首先,部分定点培训机构培训模式和内容僵化,实训能力薄弱,重书本、轻实践,重集中教学、轻师傅带徒,重传统工种、轻新型技术培训;其次,大多数培训都是短期的,农民工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真本事;再次,培训资源比较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同时,培训机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方面比较欠缺,也影响了培训质量。
记者:可以说,实用性不强、含金量不高是农民工“冷落”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总体上来看,存在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在哪里?
慈世春:深层次原因在培训体制上。一是农民工培训工作政出多门,部门间统筹协调难。现在有农民工培训任务的有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各部门的培训任务、资金都是由其上级部门对口下达,培训的管理、资金的拨付都不尽相同,各类培训整合起来难度大,不仅浪费现有资源,还影响培训质量。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缺乏一个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制度。由于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自成体系,互不联通,个别投机分子钻空子借机牟利,甚至有的培训机构用一套名册在几个部门多头报账,既浪费国家资金,又损害政府形象。
赵皖平: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体力为主的就业岗位快速减少,技能性岗位越来越多。我省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基地)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硬件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以适应劳动技能提升的形势要求。政府要继续将农民工就业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并由目前的二、三产业培训拓宽到一、二、三产业,增加人均培训资金数额,确保培训有效达标。此外,要将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法规、权益维护、生活常识等公共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
就业服务搭建“大舞台”
【话题背景】
今年1月15日至17日,阜阳市各县(市、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返乡农民工招聘洽谈会”。短短三天,参加招聘的企业231家,提供岗位33000多个。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有序组织到场求职人员16000多人,自发前往求职18000多人,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2800多个。今年以来,各地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王素英: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在加大农民工有组织输出工作力度,但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当比例的农民工还是靠亲朋好友或本村村民带动外出。以亳州市为例,今年春节后外出的农民工达到80多万人,其中60多万没有明确就业目标。这些农民工很大一部分是自发外出,既没有事先了解用工需求信息,又没有各种专业技术,成为城市中的“漂”一族,具有很大盲目性。
赵皖平:我们由此也看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依然薄弱,大多数地方没能将农民工就业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比如农民工就业信息体系未建立,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有效开展。调查表明,许多乡村干部都不了解掌握农民工就业情况及诉求。
覃秀云:以宣城市为例,目前全市劳动服务网络虽然基本形成,但是,市、区、乡镇、村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劳动力求职培训和企业用工等信息尚未实现充分共享。政府有关部门在农民工就业上存在“一头热”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劳动就业服务中介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信用度不高,不利于引导农民工就业。
记者:对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做些什么呢?
赵皖平: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把农民工就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像抓城市居民就业、大中专学生就业那样,来抓农民工就业工作。要建立农民工就业政府年度目标工作责任制,加强考核,务求落实。要明确农业部门的主管职责,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要扶持农民工就业职业中介组织发展,实行政府组织和中介组织共同推进农民工就业的机制,加快农民工就业发展。
王素英: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信息网络,做到人员、经费、设施到位,确保农民工培训信息和用工信息宣传发布到位;积极开展“保民生、促就业”系列活动,切实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帮助用工企业与农民工顺利对接,使更多劳动者实现就业。
上一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下一篇:如何解开讨薪难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