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4日讯(记者曹雷)“我们农民工维权站2007年成立,受理案件有430起,虽然不少已经成功办理,但仍有三成多案件没有执结。”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今天表示。记者今天调查发现,由于举证难、执行难、异地协作难等原因,农民工维权难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律师志愿者。
作为为农民工维权的专业机构,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于2007年成立。时至今日,工作站共计接待咨询2965次,涉及农民工22.3253万人,受理案件430起,惠及农民工2085人,为农民工挽回血汗钱300多万元。但是,遗憾的是,仍有三成多案件没有执结。
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副站长李强曾受理过这样一起案件:一名包工头带着多位农民工干活。工程竣工后,包工头蒸发了。找到厂方后,厂家负责人说已经同包工头结算了工资,并拿出证明。为了讨回工资,农民工联合提起诉讼。半年的诉讼期后,法院开庭审理,被告却缺席了。因为农民工拿不出劳动合同证明与厂方之间的劳动关系,法院判决由包工头吴某承担一切责任。然而人海茫茫,吴某最终没有找到。李强表示,这是一起典型的农民工维权案件,这反映了取证难的问题,因为用工方的逃避以及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工与用工方之间往往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即便有也是签完之后被用工方拿去,跟没有一个样。“通过与农民工接触,发现他们不愿打官司,也拿不起立案费。特别是很多农民工来工作站反映情况后,以后就难以联系上,之前费的气力统统白费,让人难以理解。”李强表示。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当合法权益被侵害后,往往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其次,由于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存在举证难、执行难、异地协作难等问题,而相关费用又不足,致使不少案件不能彻底执结。
农民工诉求难题该如何破解?相关人士表示,维护农民工权益是个系统工程,亟待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出台制度性措施。此外,农民工要增强防范意识,就业前一定要签劳动合同,合同签订要明确条款,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上一篇:劳动争议调解应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