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习前沿
  3. 热点评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热点评述

记者从本市一些法院获悉,企业欠缴社会保险金纠纷屡屡发生 员工委曲求全 企业趁机“省钱”

  • 来源:网易
  • 发布者:
  • 浏览量:

本报讯 (记者 栾吟之)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理应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但劳资双方不按规定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记者从普陀区、长宁区法院获悉,去年初至今,起诉用人单位要求补缴社会保险金的案件占到相当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而逃避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员工为保住饭碗而委曲求全,等发生纠纷后诉诸于法律。

企业违法与员工约定免除缴费义务,占这类纠纷案件八成以上。许多企业和劳动者都不愿承担社保金缴纳义务,因此双方私下达成约定,由企业每月支付一笔数额少于应缴社保金的现金补贴。而一些与企业打官司的员工也坦言,他们为了获得就业机会委曲求全,默认自己缴纳社保金。法官分析,这类约定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由于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上了法庭都将被视为无效,企业往往会被判决补缴这笔费用。

驾校教练先生和某驾驶培训部的诉讼正是因此而起。2005年,先生经朋友介绍,到这家私人承包的培训部工作,双方没有签订过劳动合同。为保住饭碗先生答应无需培训部缴纳社保金,而是自己另找单位挂靠、自己缴纳社保金。前不久,他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培训部,此后将原东家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补缴社保金2.4万元。普陀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先生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判决他胜诉。赢了官司的严先生很有感触:委曲求全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的用人单位为减少缴费数额还擅自变更缴费主体,瞒着员工以非正规就业组织等名义为其缴纳社保金,直到打官司时才真相大白。一家经贸公司职员先生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但因为公司业务变动原因而遭到解雇,他希望得到公司经济补偿,并为他缴纳接下去的社保金,但想不到公司拿出两份其他不相干公司的小时工协议提供给法庭,以此否认与他存在劳动关系。最近,长宁区法院维护了先生的合法权益,认为这家公司必须为规避法定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一些纠纷中,劳资双方对涉保费的缴费基数也存在争议。据介绍,社保金的缴纳应以员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收入为基数,由于劳务派遣合同涉及劳务派遣公司、实际用人单位和员工这三方,因此不同利益方对基数算法存在争议。一些劳务派遣公司认为,劳动关系主体为派遣公司与劳动者,应以合同中约定的报酬作为基数,而员工则认为,他们的实际收入由派遣公司和实际用人单位共同支付,应以其实际收入作为基数。法官提醒,员工在签署劳务派遣合同时,应多加注意,事先约定清楚以免后患

不少员工后知后觉,因诉讼请求超过时效而无法胜诉。一起案件中,曾在印刷厂工作的先生辞职24年后才想起维权,认为厂里没有为他办理退工、退档等手续,导致他丧失再就业机会,因此要求恢复劳动关系、补缴社保金。法院认为,先生多年未与厂方交涉维权,理应承担主要责任,但鉴于厂方当时办理的相关手续不完善,也负有一定赔偿责任,因此判决工厂支付彭先生经济补偿金2万元,对他的其余诉请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这类劳动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一般认定从劳资双方解除劳动关系之日算起,超过一年时效法院就不再受理。劳动者应多长个心眼,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前就应当查询社保金缴纳情况,避免事后出现不必要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