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习前沿
  3. 热点评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热点评述

将提高劳动报酬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

  • 来源:中工网
  • 发布者:
  • 浏览量:

提高职工劳动报酬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转型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乃至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我国30多年来收入分配历史,特别是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历程:一是确立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明确并适时调整了分配原则;二是我国工资分配管理体制实现重大转变,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改革创新,现代薪酬制度初步建立。毋庸置疑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年来普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始终作为社会的突出问题桎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利于改善民生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经济学中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职工的保护上,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社会才会往前进一大步,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来看,加大对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自然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切入点。

    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是居民收入分配偏低的主因

    首先,我国GDP初次分配格局存在失衡。以工资为主的劳动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在初次分配中,GDP由工资、利润、税金三部分构成,在GDP一定的情况下,职工所得工资,企业所得利润及政府所得税金呈现出任何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消彼长关系。数据表明,全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3.3%下降到2006年的11%左右,在3年的时间里,就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职工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19902006年,其占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53.4%降低到2006年的40.6%16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可见一斑。相对于工资和劳动报酬,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和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也在快速增加,近几年增速平均超过了20%.2007年,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更是创出新高,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4.94万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1.4%,全年政府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亦比上年增长32.4%左右,远远超过11.4%GDP增长速度。虽然政府财政收入和职工工资的此长彼消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不利于职工收入的增长,必然缺乏可持续性。

    其次职工收入分配失衡考究社会的公平正义。伴随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比例中不断走低的,是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还体现在企业技术和管理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城镇工与农民工之间、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之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20个行业门类中,2008年收入高低差距倍数从2003年的4.63倍扩大到4.77倍;从细分行业来看,高低收入差别更为明显,最高的证券业相当于最低的畜牧业达15.9倍。而根据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208家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2008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劳动收入偏低,以及社会保险不平等,还削弱了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中国工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功臣,尊重职工群众,维护他们分配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需要。

    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正当其时

    党的十五大提出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意味着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由按劳分配机制转向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十六大从分配原则层面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了表述,十七大强调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原则”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论述变化,意味着对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也提出了要求。

    实践中,随着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虽然确立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还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安排。在要素参与分配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按资本要素收入分配机制愈加强化了,按劳动贡献要素分配机制愈加弱化。

    按劳动贡献要素分配涉及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力价格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它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普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其中固然有劳动力市场极度倾斜、呈无限供给趋势这一因素在起作用,但同时还应该看到,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更深层次因素是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博弈中职工缺乏主张权利的渠道。提高职工工资,依靠职工个人‘单打独斗’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是不现实的。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集体协商机制,导致工会组织在为职工维权方面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对庞大职工队伍来说,距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权益诉求还有一定距离。

    工会在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机制中的思路

    市场分配机制和政府分配机制是居民收入分配的两大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分配机制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分配机制,其核心是按要素分配。对要素贡献的评价,必须通过市场供求、竞争机制形成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也必须有政府分配机制的介入。

    就我国现阶段来说,经济意义上相对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应该是一种既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使得职工之间收入差距不致过大的分配机制;社会意义上相对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应是满足多数人社会偏好,并能带来社会群体福利最大化的分配机制。

    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彰显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市场分配机制和政府分配机制两大机制形成方面真正使职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工会在参与政府政策制定时可要求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仅仅是对具体资源配置的规范,更要对社会无形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尤其是普通职工的利益诉求,增加社会的总效用和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就必须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这种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弱化权力对要素市场利益分配的寻租,确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的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完善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法规,积极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工会组织在构建居民收入分配的两大机制中一方面要努力协助政府创造让每个职工平等竞争的环境,弥补职工的其他生产要素占有差别而导致的发展条件的不平等,清除职工流动、选择的各种制度、政策障碍,打破某些行业、部门的垄断,从而激发、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首先,在保护按劳分配上有作为。真正使按劳分配体现在按贡献大小分配上,而不是按身份分配,同时使按劳所得投入再生产循环、与保护公有产权收益、对非劳所得全面征税结合起来;其次,在保护职工的劳动权利上有作为。通过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所有的职工有平等的择业竞争环境;三是让职工自由流动上有作为。逐步放开限制职工竞争、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以及一些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地方性保护规章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职工在充分、自由流动中更好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努力程度与自主选择风险同其报酬对称。

    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来决定本企业工资分配的形式和分配水平等,职工工资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协商决定,政府通过有效的企业收入分配行政管理保证企业工资调整有利于职工工资和消费率的逐步提高。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中,当前要重点解决劳资双方协商主体严重缺位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工会制度,加大工会工作的力度,从制度上解决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平等协商机制、履约责任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职工群众参与和评价制度,以保证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