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习前沿
  3. 热点评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热点评述

走出低工资困局之我见

  •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 发布者:
  • 浏览量:

导语: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靠目前的低成本用工战略是无法完成的。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而当下很多的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仅没有补偿劳动的负效用,也没有支付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甚至连最起码的边际生产率在工资中都没有足够体现。

    工资问题是关乎每一个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显然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不相适应。当前部分职工对于工资收入现状是不太满意的,工资增长的呼声非常强烈。

    为此,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参与制定《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议》(简称《工资增长机制》,俗称的“工资九条”),其旨在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欠薪的社会问题,建立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2008年初上呈国务院。“工资九条”始于党的十七大,因为最终将以国务院名义下达,被认为是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引导工资改革的文件。该文件要求加速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且工人的工资增长与CPI挂钩。

    同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的《企业工资条例》是将由国务院颁布出台的一部法规,目的是将工资支付、工资决定、工资调整等工资的相关方面整体纳入到法律轨道。该法草案在2008年初就已完成,如果通过,将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的中小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现了裁员、歇业、破产、关闭等情况,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企业倒闭。考虑到当前企业的实际困难,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政府对职工工资增长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因此,解决当前的工资困局,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目前我们应该重视如何走出低工资困局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作为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低成本战略。作为一个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没有更高的技术,没有更严格的管理,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以采用低成本战略,在一定时期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在一定时期也是有成效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就业。但是,低成本能不能作为国家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事实上,2004年开始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反映了一个信号,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就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工荒”出现后的一段时间里,农民工工资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为的压低工资是不现实的。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要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二是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要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靠目前的低成本用工战略是无法完成的。

    首先,低成本用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劳动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物价指数增长的幅度,降低了职工的购买力,不利于拉动内需。

    长期以来,我国维持高水平发展速度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而消费一直疲软。究其根本,就是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太低造成。我们看到,由于职工工资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导致内需不足,国内消费乏力于是大量出口。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巨额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提高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但巨额贸易顺差会导致国际贸易争端,还会导致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我们通过出口大量的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换取的外汇在贬值,影响到国家财富的增长。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增加了经济增长的风险。一旦国外,特别是中国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比如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出现了问题,马上就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的联动性已经越来越大了。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及购买意愿降低,虽然中国产品大多是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但中国外贸企业还是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也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其中最终消费对其贡献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2.0个百分点,而剩下的负0.2个百分点就是由外需拉动的。显然,过度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在当前的金融危机面前已经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其内需要求是非常强大的,但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呢,这与我们的低成本用工战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低、又存在拒缴欠缴社会保险费却无人查处、且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很不够等原因,使得老百姓口袋里钱不多,还要考虑应付将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

    其次,低成本用工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阻碍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阶段,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通过压低用工成本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因此它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技术进步、管理规范、产品创新等问题。我参观过一些OEM工厂,大大的厂房,成百上千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单调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拿着仅够温饱的工资。这些工厂不需要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也不需要开拓销售渠道,只是从事具体的加工任务。由于人工成本低,看起来这些工厂的效益都还不错,投资人都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实际上这些企业从事的是“微笑曲线”上最底部的低附加值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非常弱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根本没有任何的应变能力。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类企业受到了冲击,甚至有的已经退出经济舞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企业会想方设法通过改进技术、创新产品、规范管理等方式改善企业经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第三,低成本用工无法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不利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工资作为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从表象上看,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因此,似乎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就可以无限制的压低,只要有人干活就行。但实际上,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而当下很多的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仅没有补偿劳动的负效用,也没有支付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甚至连最起码的边际生产率在工资中都没有体现。这样的收入水平怎么使工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又哪来的条件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从而提升下一代劳动者的素质呢?同时,由于工资太低,无法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又会使得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远走他乡,从而进一步影响本国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我国各大著名高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大量的走出国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人才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从另一方面来讲,工资太低,迫使一部分人去寻觅工资以外的灰色收入,还会毒化和败坏社会风气。据有关媒体对京沪穗三地的调查,37%的人说他们有工资外收入。这其中有多少是“灰色收入”,我们不得而知,但起码是存在这种收入的。不难想象,人们为了得到“灰色收入”,往往会通过不正当的关系和途径,这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也是一种破坏,这将给发展经济的制度建设带来障碍。如果劳动者素质不高,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政府投资、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办法使我国最早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也无法保证我们可以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抓住机遇。

    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越要强调劳资关系中的公平正义,把劳动关系领域中的矛盾、冲突和问题,置于一个有序、可控的范围,这样才能防止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为战胜经济危机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