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待业大学生生存报告显示,不少人并非“眼高手低”或在“啃老”——
大学毕业后待业在家是否就一定是“啃老族”?对待工作他们真的就如别人所讥讽的那般眼高手低吗?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课题——“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报告”显示,这部分年轻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周遭宽容的目光。
求职是每天的任务
在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指导下,由该校教科学院的李源源、社会学系的齐美胜和心理学院的王萍等同学共同完成的这份调查,样本覆盖全市12个区以及部分非上海户籍的大学毕业待业人群,用2129份有效问卷和46人的个案访谈,勾勒出了这个群体基本的生存与思想状况。调查显示,有68.1%的待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与此同时,有43.3%的人会用空闲时间看书自学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可见,待业大学生一直积极而且主动地在谋取职业岗位,而非被动地接受家庭的经济帮助,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提升自身的素养,这恰是他们与其他待业群体最大的不同。有59.3%的待业大学生很少与人交流,他们迫切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自己迷惘和孤独时特别需要有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有近25%的待业大学生对如今的就业扶持政策并不十分了解,仅有1.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由于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非常有限,因此网络成为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争取个人发展的最大窗口。
自身定位较为理性
“啃老族”三个字是待业大学生最怕听到的称呼。他们说,虽然目前还靠父母供养着,但绝非有意要“啃老”,而且还对此有强烈的愧疚感,觉得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了。因此,“啃老族”的称呼无形中让他们背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在公众习惯的看法中,大学毕业待业在家是因为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但调查的结果却是,除去很小一部分不愿找工作的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并非把自己定位在精英阶层。有63.8%的人认为自己介于精英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显然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所谓“精英阶层”和“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角色划分,而是更愿意将自己介于两者之间。应当说,这也算是较为理性的角色定位。
在薪酬问题上,调查的结果与公众的看法则有很大的出入。有48.5%的待业大学生愿意接受1000到2000元的工资收入,而这远低于本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相反,他们寻求个人发展空间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因此,通过此次调查有理由说,定位和薪酬并不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待业的主要原因,能否寻求到理想的发展环境,才是他们求职时犹豫不定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