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半月才到年底,转移输出总数基本不会动了,但劳务总收入还会往上走一走。”11月16日,劳务输出大县安岳县劳务办主任王顺礼这样预计全年劳务经济形势。
在全省层面上,前三季度,全省劳务转移输出总数同比仅增加2%,而劳务总收入同比增加19.29%。这样的反差折射出的实际是支撑劳务总收入持续增长的“两大动力”———转移输出总数和农民工人均工资的反差,前三季度全省农民工人均工资1677.92元,同比增加19.33%。
全省劳务总收入持续增加的“双动力”格局是否发生改变?
转移输出数量接近“天花板”
从2005年开始,安岳农民工转移输出总数增加幅度开始放缓,从前几年的5%—8%,减少到近两年的1%—2%。去年安岳全年转移输出45.3万人,目前已经达到47.1万人,增幅已达上限。
“不仅今年,未来六七年间,转移输出总数也就只能增加两三万人,到50万人的规模时将基本保持恒定。”王顺礼说。
从全省情况来看,2000万人左右的转移输出规模也正在接近“天花板”。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转移输出总数的增幅还将继续走低,目前正处于转移输出总数的“高位徘徊期”。
转移输出数量增加空间不大,不仅因为2000万农民工的绝对数量在全省3800万农村劳动力中已占有不小的比例,还在于农民变身农民工的愿望正在减弱。
城市化进程正让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变身市民。另外,由于各项农村新政的实施,外出务工的比较效益在逐渐减小。更为直接的原因还在于,比起由于年龄或技术等原因回家的农民工数量,新走出去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明显要少。
工资提高源于外部推动
从今年9月开始,在深圳一建筑工地打工的达州农民工张志明将每月寄回家给儿子的生活费标准增加了50元,“老板长了工资,就多给娃娃寄点。”
不只张志明,川籍农民工工资普遍看涨。省社科院郭晓鸣教授分析,农民工工资上涨有两方面的动力,一是源于外部经济环境,部分行业工资整体上涨,一是源于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工作岗位由普通劳动升级为技术劳动。
张志明们的工资上涨显然来源于外部推动,而不是内生动力的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火爆拉动建筑工人工资大幅走高,两三千的收入很普遍,有技术的农民工能拿到四五千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一些服务业的工资增长就明显较慢。
缺乏内生动力的工资增长是否稳定?王顺礼比较乐观,一方面,农民工收入一直偏低,目前只是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明显,这将继续带动农民工工资走高。
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川妹子、川焊工等劳务品牌的树立也推动了川籍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但这同时也对川籍农民工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整体素质跟不上,对品牌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双动力”仍需合力发挥作用
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推动劳务收入持续增加的“双动力”?
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称,实现从重规模到重质量、重效益的转变是未来全省劳务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策略。
但这并不意味着“量”不重要。郭晓鸣认为,四川人多地少的矛盾并未改变,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需要走出去。从增收角度来看,“量”仍有潜力可挖,尽管整体转移输出数量已较为饱和,但区域间并不平衡,丘陵地区已无人可“输”,但平原及盆周山区的不少地方,仍有一定潜力。
对于另一动力———工资增长,毫无疑问,外部经济拉动农民工工资走高的作用是积极的,但与内生动力相比,其稳定性明显不足。从未来竞争看,他们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即使是外部的推动力,也有缺憾,与每月增加数百元钱相比,农民工更需要的是制度性的保障,在这轮工资上涨中,这表现得并不明显。
“双动力”仍需合力发挥作用。郭晓鸣认为,最理想的格局是,数量保持稳定,而大量素质偏低、工资偏低的农民工被高素质、高工资的农民工替换。
上一篇:养老保险单行立法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