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招男生”“30岁以下”“身高
哪些环节易受歧视
●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专业歧视●院校歧视●经历歧视●身份歧视●证书歧视
制图/华宏
12月10日,这一天并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对于很多大四的学生来说,却意味着重要时刻又近了一天。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几所高校里看到,复印店里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来复印材料,除了用作期末考试的资料外,一些大四或者是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制作找工作用的简历了。
在北京一所大学的一家复印店里,记者看到了一名女同学正在印一份获奖证书,她准备将证书复印件装订到简历后面作为附件,以便在人才招聘会上向用人单位投递。
记者和这名姓张的女同学在复印店门口聊了起来。
“毕业还早啊,现在就把简历做好啦?”记者随口问了一句。
“不早啦,我们好多同学都做得差不多了。”张同学说。
记者告诉她,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今年的就业形势也开始转暖了。张同学却说她乐观不起来,她说她家在外地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所以不打算考研,现在就开始通过亲戚朋友们四处打探找工作的消息了。
“我才是一本科,又是女生,好点的单位谁要啊?我只希望在中等城市找一个过得去的工作就行了!”张同学说。
北京今天虽然阳光明媚,不过冷嗖嗖的风还是让人不愿站在外面太久。聊了几句,张同学抱着一堆简历材料走了。但是她的一句“我才是一本科,又是女生……”的一席话,让记者心里更增添了几分寒意。
一道难以迈过的槛儿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孙帅梅老师一直以来就很关注就业歧视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她以中外反就业歧视为比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有心做一名针对就业歧视这只拦路虎的“打虎英雄”,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披荆斩棘。近日,记者对孙帅梅进行了专访。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非常普遍。”孙帅梅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对像张同学这样本科毕业,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女大学生来讲,在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前,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中,就业歧视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
孙帅梅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遭遇过就业歧视。比如,高校女生遭遇到性别歧视:2007年,江苏省妇联的一个专题调研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据报道,近两年来,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为52%。复旦、交大、同济等上海10所高校调查表明,近56%的本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
孙帅梅介绍说,遭遇其他就业歧视的案例也在络绎不绝地发生。针对就业歧视,有的高校毕业生奋起反抗,诉诸于法律途径,如2002年1月,四川某大学毕业生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身高歧视”案、2004年安徽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张先著提出的中国“乙肝歧视”行政诉讼第一案、2005年10月,四川大学在读法律硕士杨世建状告国家人事部因其年龄超过35周岁而拒绝受理其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案。
“诸如此类的案例已不胜枚举,姑且不论此类案例是否诉诸法律、最终是否得到一个合理解决,就以上案例所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正视与深思。”孙帅梅说,这些报道所反映的虽然只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但背后所可能引发的问题也许足以撼动整个社会的稳定,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刻不容缓。
就业歧视五花八门
在深入研究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后,孙帅梅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歧视问题进行了分类。
孙帅梅认为现在最普遍的就是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其实,不仅是女大学生,女硕士生、女博士生就业时,在与男硕士生、男博士生竞争过程中,都自然地成为弱势群体。”孙帅梅说,虽然以往直接标明仅限男生的招聘广告现在因为整个社会呼声的高涨而稍微收敛,但是“男生优先”也足以让女生触目惊心,这是不言而明的潜台词———“我们不要女生”。
被孙帅梅排在第二位的是学历歧视。孙帅梅指出,除了很多单位宁愿大材小用地公然招收博士、硕士来担任本科甚至专科足以胜任的岗位以外,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对于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或者非本地高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想留在本地,均要求具备本科或者研究生以上学历。“不管你多优秀,不达到这一文凭的杠杠,进城休想。”孙帅梅说,这一规定可以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单位,尤其是大中城市单位最普遍的限制性措施。而这种限制,更多的是限制了非本地生源的学生,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户籍限制。
“户籍歧视目前仍然很严重。”孙帅梅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编制问题,每年每个城市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都要求学生预先满足相应要求以取得户籍从而取得工作,往往使得本地户口与外地户口成为单位招用人才的条件,使很多非本地户口的人才不能被用人单位接收。如上海市的评分办法。如今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每年的分数线都在上增,这对于非本地生源的学生来讲,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槛儿。
在孙帅梅的研究中,还提出了专业歧视、特定专业技能证书的歧视、院校歧视、经历歧视和身份歧视等种类。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目前所存在的歧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性歧视,一类是非政策性歧视。”对于这些歧视的种类,孙帅梅进行了归类。
孙帅梅认为,前者主要是政府的限制性政策,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作出直接或间接的歧视性规定;后者主要是来自用人单位的歧视,单位基于自己的用人自主权或者说是人事选择权而作出的一些限制性要求从而构成对高校毕业生的歧视。
除了性别歧视没有在相关政策中体现以外,其他几乎都是针对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而设置的,很多外地生都因为“城门”这一关过不了,根本地丧失了进城后找单位这一机会,更不用说被单位录取了。退一步讲,即便城内有单位要他,他也只能隔着城门遥遥相望,除非他愿意做个在城内没有城籍(本地户籍)的黑户。这在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后续的麻烦,很多人不得不望而却步。因此,多种限制归根结底,首先还是一种政策性的限制,在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歧视中最为严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根源,后者比前者的范围更加广泛。
“高校毕业生往往会受到两者的同时夹攻。
就业歧视之害不可小视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歧视现象,虽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或轻或重或明或暗,但它最终都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由此而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难以回避,进而造成其他更为深层的不良影响。
孙帅梅认为,就业歧视行为的危害之首是违反了宪法、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阻碍良性的社会法治意识的形成。“比如院校歧视,它给学生造成‘以出身论英雄’的恶性影响,导致学生否定平等权利的不良心态,对于法律法规的实施产生障碍。”孙帅梅说。
孙帅梅认为,就业歧视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人力资本巨大浪费。对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其结果是否认或限制了高校毕业生享受平等就业的权利,破坏了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造成人不能尽其才、优才不能优用,这与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相背离,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相背离。
孙帅梅对就业歧视列出的第三条罪状是影响高等教育的正常进行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比如学历歧视现象,这会导致中国的教育陷入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怪圈。而性别歧视造成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不仅直接影响了女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致使一些高校招生时限制男女录取比例,从而限制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孙帅梅说。
上一篇:农民普惠式养老要有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