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几年接连出现的“用工荒”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弱的警讯。种种迹象显示,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可能会成为常态的用工短缺压力,不仅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也在倒逼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分割”尽快消融,农民工同享“市民待遇”、做有尊严劳动者的诉求,正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渐减弱
固始县是河南劳务输出大县,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大县,劳动力供应总量已经到达峰值,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固始县陈淋子镇干部彭元锋告诉记者:“全镇的劳动力输出量已连续3年没有增加,劳动力‘蓄水池’就快见底了。”
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变化,这种状况在拥有过亿人口、3200万富余劳动力的河南省已经初显端倪。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劳务输出大省,近几年来河南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不断在降低,预计在2013年~2014年劳动力供应总量将会“见顶”。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告诉记者,2007年河南新增劳动力200多万,2008年为180万,2009年不到110万。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即将达到饱和状态,预计到2013年~2014年,全省富余劳动力中能够转移就业的总量,将达到2400万~2500万的峰值。而在省内一些劳务输出大市和大县,劳动力供应趋于饱和甚至开始下降的代表性先兆,已经开始显现。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已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计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开始不再上升。
实际上,用工短缺现象早在五年前就已显露,只不过这次来势更为汹涌。有迹象显示,“用工荒”已不是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偶发现象,今后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和必然,因为它已连续出现了好几年,且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专家们对其背后显现的“人口红利危机”普遍表示担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尽享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巨大的“人口红利”支撑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新一轮“用工荒”则给我们带来了“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的警讯。
蔡昉认为,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人口理论上分析,“人口红利”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逝去,尽快着手应对这一现象,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提高薪酬虽重要,消除不公正感更重要
“用工荒”再次将农民工这一产业大军主体推向全社会的聚焦视野,除了薪酬待遇问题外,他们和城市工人一样,成为有保障、有尊严劳动者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是农民工城乡“候鸟”生活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农民工年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9个月,除了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之外,他们还必须忍受往返家乡与打工地之间的颠簸,与亲人分隔两地的思念之苦。他们同时要支付高额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城市公共服务,一旦失业只能返回农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说,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度过程中,不应让农民工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只有他们的户籍、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逐渐与城市居民均等,才能让他们对就业地产生归属感。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也认为,提高劳工薪酬待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有不公正感。
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撰文指出,目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城乡身份差别与地位歧视的象征,更遗憾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城乡分割,而且地区分割,在城市的农民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用工荒”只不过是农民工对做有尊严的体面劳动者的一种诉求的觉醒和表达。
对此,在2010年全国就业“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现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给予了理解和呼应:“现在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90后,他们的要求不是单纯的挣钱,而是有一些文化上、精神上的要求,他们更注重自身的发展,更意识到自己权益的保护,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能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
都阳分析认为,“用工荒”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必然表现,化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公共政策层面,决策者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让这些外来打工者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为农民工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要让金融危机来临农民工只能返乡的境况重演。
农民工同享“市民待遇”的进程在加快
在201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春季洽谈会上,来自东南沿海的200余家企业不仅主动提高工资,更重要的是,很多城市还承诺在住房、就医、入学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市民待遇”。
来自各地的信息显示,当劳资关系发生逆转时,农民工对工资的议价权正在逐步提升。在持续“用工荒”的推动下,两亿农民工远离歧视,同享“市民待遇”的进程已经开始加快。
春节长假刚刚结束,福建泉州的企业就组团到河南、四川等劳动力资源大省招工,用工企业普遍开出了保底工资1000到1700元,熟练工人月工资1500到3000元的相对优厚待遇。
泉州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部长吴章伟说,泉州市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市民待遇”包括:持一本“暂住证”即可享受廉租房,居住满3年,即可申购经济适用房;加入职工医疗互助,每月交3元钱,每年就可报销医药费3万元;子女在就学方面也与当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维护务工者正当权益的社会意识和行动也在增多。福州一些为“用工荒”所困的企业呼吁,由第三方部门介入,成立一个“诚信联盟”,并在联盟中受第三方部门的监督,随时可为务工者维权,解决劳动争议,让就业者能安心工作。
有分析认为,且不论所谓“诚信联盟”的实际可操作性,企业主动呼吁诚信的用工环境,主动要求加强监督,深切反映出资本意志在用工新形势的倒逼下,对不良用工环境所造成后果的自省与反思。
而在实施中频遭阻力的劳动合同法,也有望借势深入推进,这一点在一些外资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已经在长三角外资企业打工10年的包永平表示,前几年出台劳动合同法后,许多外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都有所抵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一形势决定的。“现在出现用工荒,将有助于改变劳动力市场上资方的强势地位,使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多保护。”他的话语,代表了众多打工者的信心和期待。
(来源:半月谈 )
上一篇:罢工能解决问题吗?
下一篇:收入分配不只是做蛋糕和分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