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心情不好。”“烦着呢,别理我。”……近年来,由于
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加大,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
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员工是企业
的重要资源,离开了员工,企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我省每年有300多万农民工外出务工,那
么,如何让这一庞大的人群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珍视生命,日前,
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农民工,探究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锦囊妙计”。
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
据相关统计,目前,发生心理问题而致轻生的员工大都为18-25
岁之间的“80、90”后农民工,尽管轻生原因有婚恋、疾病、家庭背
景、企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但不容分说,心理的长期焦虑是其选择走
上绝路的首要因素。
现在的“80、90”后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有什么不同呢?
在碑林职介中心,记者见到了从东莞辞工回到西安找工作的小穆。
穿着黑T恤蓝牛仔的小穆只有19岁,是个典型的90后。说话时小穆脸上
没什么表情,也几乎不直视别人,眼神一直落在自己手中那部杂牌手机
上,显得酷酷的。“不停地加班、吃的不好、宿舍没空调……”,在
数落自己打工的那家企业一串“不是”后,小穆颇为得意地说:“离
开时,企业工长还说给我每月加200块钱,我拒绝了。既然不好,我为
啥还要坚持下去!”
“个性鲜明,不愿忍气吞声,有自己的想法,是新生代农民工和
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区别。”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家庭
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孙权科表示。他同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轻,
社会阅历少,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差,欲望强却受约束多,因此,内
心焦虑高。长时间的焦虑需要宣泄和排解,但是在一些企业,由于员
工地域来源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交流倾诉。没有合
理的缓解机制和适合个人的宣泄途径,使员工产生情绪的严重波动,
极易造成悲剧的发生。
孙权科强调,目前,一定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从打
工者个人方面,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情绪宣
泄途径,积极调解不良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遇到自
己无法解决的事情,要积极寻求第三方帮助。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新
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保健以及治疗干预工作,在心理
咨询普及及教育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呼唤企业建立更人性化的制度
据悉,现在一些企业员工薪资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加班按劳动法规支付工资,免费提供工作餐、住宿,依法购买保险。
凡此种种,看似比许多“血汗工厂”要好得多。
“待遇好,福利好,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企业的劳动关
系一样不和谐。”5月27日,在我省“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
训班”上,来自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徐伟如是说。他
表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后,更需
要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企业管理机制的“半军事化”、管理层级的
“壁垒化”和“把人当机器”的刚性管理手段,对员工造成心理压力
乃至伤害是明显的,客观上也是导致员工由于个人问题选择自杀的一
大诱因。
省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公职律师张玉林认为,企业要建立人
性化管理体制,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人性化。比如,“低薪+
加班费”这一强迫工人加班的制度模式,就应该坚决摒弃。
据来自省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报告,今年以来,我省劳动
者不堪忍受工时超长、休假权虚无,以及用人单位任意设置非正常劳
动定额的信访投诉明显增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一些用人单位“制
度化”地长期强迫职工超长工作,引发职工普遍不满。
张玉林说,过去,人们总爱说多劳多得,即使加班也愿意。而今,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认为,人的幸福指数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他们更
看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在乎自己的健康和休闲。
西安市社科院调研员张永春则认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一
方面体现在避免让每一位员工长年累月只做一件事情,把人当成机器,
使他们在劳动过程当中能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在劳动结束以后,能
建立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避免员工出现孤独、绝望,甚至放弃自己
生命的悲剧出现。
政府要加大培训强化监管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欧洲国家荷兰,除了肢体重复性劳损算工伤
外,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抑郁、忧虑、烦躁、失眠等心理疾病都
可以算工伤。生病的员工可以在家休息,也可要求雇主进行内部工作
调整及改善工作条件。如果因此而完全无法工作,第一年的休养期,
雇主要继续向员工支付全额工资;一年后,经医疗机构评估,如果员
工身体仍然无法适应工作要求,则可进入社会福利系统,领取生病前
工资额的70%。
把心理疾病作为工伤,在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实现,但政府应在哪
些方面加大力度呢?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监察局局长陈西平认为,任何问题
都有其源头。对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也要从源头予以预防。首先,
在他们将要离开农村到达城市这一时间节点上,政府相关部门除对其
进行技能培训外,还要提前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加大对他们建立良好
健康心理的辅导,为进入大城市、进入企业做足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要强化社会保障,提高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我离城
市很近,城市却离我很远”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心理写照。因
此,政府要在农民工的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不断
探索,使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第三,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按照国际标准,劳动监察人员和在
职职工的比例应是1:8000,而在我省,有正式编制的劳动监察人员才
600多人,远远达不到上述水平。要壮大劳动监察队伍,加大违法用工
的发现和处罚力度,切实保障劳动秩序,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此外,西安市社科院调研员张永春还表示,要大力加强在非公企
业建立工会组织的工作力度,要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工会主席,使工会
组织能够代表职工向用人单位表达诉求和呼声。
关爱,来自每一个细节
“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企业才能留住
员工,也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真正达到劳资双方的共赢。”中天
五建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成平说。
据悉,建筑行业环境差,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性强,可是近年
来,每年吸引1万余名农民工前来打工的中天五建却未发生一起劳动纠
纷及投诉。
“不知道,你现在,好不好……”每天早晨七点,在西安市凤城
六路乾唐华府工地上,来自中天五建的90多名农民工都会踏着这首舒
缓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乐曲走进工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夏日的工地骄阳似火,但来自四川的钢筋绑扎工付刚却干得很起
劲。这个有着健美运动员一般臂膀的小伙子说:“在这里工作,我觉得
很有奔头。一进企业,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一个包工队长。”
原来,在中天五建,公司给每一位进入企业的员工都做了职业生
涯规划,让他们了解到,只要自己努力干,五年后、十年后会在什么
岗位,拿什么薪酬,让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了给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全省六七十个工地里,他们
全面开展文明工地活动。在乾唐华府的建筑工地上,记者看到,进门
有清澈的小喷泉,宣传栏里有对当天过生日农民工的温馨祝福。在工
地东北角,一把膜结构的、颇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白色遮阳“大伞”
则营造了一块“小憩驿站”,大伞下的空地,设置了乒乓球台、长椅、
石桌、石凳,工余时间,农民工可以在“驿站”打球、下象棋、聊天,
其乐融融。
据悉,正是因为真心关爱农民工,目前,该集团业务量以每年15%
以上的速度增长,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誉为行业的领跑者。
(本报记者 李 艳)
上一篇:劳资纠纷频发倒逼体制改革加速推行
下一篇:社会保障与传统文化相助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