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我国可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而且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应该在“十二五”规划或者政府的工作计划里面,酌情考虑或者采取类似做法。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6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统计数字显示,从1995年到2007年,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仅预算内的国家财政税收就翻了5.7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增长了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2倍。
居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国家财税收入增长幅度,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为发展主力的公众,在分配中却被边缘化了,没有享受到应得的成果。二是在此基础上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家完全能够承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话题,一直是各界热议、媒体热炒的焦点。然而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却已经沦为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缺乏切实动作。其间,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博弈,最明显的,是地方政府的无动于衷,以及垄断企业的明确反对。公众的强烈期盼,由此变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有观点认为,要想冲出“收入倍增”困局,首先需要企业和政府利益的让渡。这种观点的提出,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收入改革背后的艰难角力。我们知道,角力的输赢,决定于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在现实中,与企业和政府角力的,却只是些力量有限的普通劳动者。
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居民个人的收入为代价获得的,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其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便可得出一个结论: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背后,是中国广大劳动者工资水平的被压抑和低估。
劳动权的长期弱化与劣势,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缺乏持久的后劲。
在这一点上,最近发生一些城市的“用工荒”、“招工难”,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劳动权的尴尬现状,是收入分配改革纠结背后的最本质问题。在此情况下,即使我们进行再多的呼吁,也很难撼动当下的分配格局。现在,我们应该研究收入增长的细化问题,应该考虑怎样解决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阻力,应该琢磨如何强化工会的力量,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劳动权的觉醒。
当劳动成为一种权利选择,劳动者就不再是那个单纯看企业眼色行事的弱势群体,而企业和政府,也不再高高地居于决定地位,彼消此长的结果,是角力格局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将对收入分配改革产生不可估量的倒逼作用。
在当下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劳动报酬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既关乎经济,又关乎政治;还应该顺应潮流,实施必要的削高填低或者抑高补低,对高收入者做做减法,对低收入者做做加法。较之劳动权的倒逼作用,适时的政策导向,是促进社会分配公平,赋予中低收入者扬眉吐气理由和空间的最好的催化剂。
◎本报评论员 栗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