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部、东部沿海再到西部,5月以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调研组的足迹每抵达一处,都会激起市场的热烈期盼和猜想。而除了行程紧凑的调研路线图外,中央近期的密集表态也不断释放年内出台改革方案的积极讯号。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市场经济的分化作用、财税调节的力度大小、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的供需难题、区域发展失衡现象、纠结多年的利益博弈等掣肘因素,也为新格局的形成与否、践行与否带来了挑战。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年内出台,人社部专家建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国已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以应该在“十二五”规划或者政府的工作计划里面,酌情考虑或者采取类似的做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
1 中央动作频频
“调整收入分配”一词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覆盖中央官员出席的各种场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两会”期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是“政府的良心”;4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深化收入分配被置于重点改革任务的突出位置。
同时,各地掀起的“加薪热”也呈燎原之势。截至一季度,已有7个省份对最低工资标准做出调整,今年还有20个省份计划跟进。此后短短1个月内,“收入分配”一词更频繁地游走于报端网媒。 5月不断有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的进程消息流出,中央一行已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则在6月1日出版的 《求是》杂志上撰文强调,须更重视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的作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亦紧随其后表示,改革方案于年内推出将是大概率事件。而深陷跳楼事件漩涡的富士康集团宣布,从2010年6月1日起,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以上。
2 告警的数据
“收入分配”这一古老话题之所以被密集提及,其背后残酷的现实意义呼之欲出。“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就从1990年的0.35急剧上升到0.45,08年进一步升到0.48,最高20%收入组收入相当于最低的8.3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另有数据显示,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人均收入差达20倍之多。
在余斌看来,这意味着二次分配既没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差距拉大的速度。按照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用以判断分配平等程度,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目前不同学者的测算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国内基尼系数尚无确切统一的算术值版本,但测算结果在0.5左右区间内摇摆,已突破国际惯例认定的0.4警戒线。有数据显示,目前行业间差距最高达15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则表示,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正逐年走低。1996年至2008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职工平均工资和工资总额年均仅增长11.2%和12.38%。“我国近10年企业利润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利润侵蚀工资’现象非常严重,而与个人所得相比,政府所得又明显偏高。”
3 拉动消费之困
一面是位列世界第二的富翁数量,一面是超过6000万的贫困人口,在如此现状面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直接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赵振华认为,这与“后危机时代”向拉动消费倾斜的国家政策格格不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消费率为48.6%,远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消费率基本维持在80%左右。 2008年居民消费额增长15.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外,实际只增长9.9%,低于GDP的实际增长率。
“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量基本可以满足消费,交换环节也由于实行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决定消费的就是分配,现状是分配量太低,结构不合理。 ”赵振华表示。资料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近60%的农村居民消费额只有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20%左右。
余斌的观点则认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总体不足也是强化居民谨慎预期、降低消费倾向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政府收入因部分税率偏高、土地买卖等原因攀升。以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足4%。
赵振华还认为,收入分配过分向资本倾斜而劳动报酬过低将形成资本与劳动的严重对立,“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收人水平低等都将导致劳资对立,不利于社会维稳。 ”
4 求解利益“线团”
尽管分配制度改革已如箭在弦,其背后牵动的利益链条还是可能产生阻力。作为人保部的官员,苏海南就表示,少数人、少数单位、部门或行业通过资源垄断、行政权力、市场独占、特殊身份等非劳动因素,捞取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拉开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差距,形成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阻力。
《人民日报》也提出,横亘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的主要阻力并非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利益问题。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转换,无论是在一次分配阶段还是二次分配阶段甚至三次分配慈善阶段都牵涉各种利益的调整,改革颇为艰难。比如,垄断行业就担心起自身利益因为收入分配改革而受损。
另一方面,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都一直在进行中,但除了对于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的进展缓慢外,综合财税配套改革中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比例的调整也几无动静。
有分析称,政府的“带头”可能让整个收入分配改革陷入僵持的状态:政府不愿意降低自己收入增长的大好态势,垄断企业不愿意吐出垄断利润,而竞争性的企业在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没有更大的加薪空间。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透露,调研的结论之一是对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降低税负,让出空间,使这些企业提高劳动力价格。
上一篇:请您读懂“零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