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习前沿
  3. 热点评述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热点评述

用工荒与80、90后何关?

  •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 发布者:
  • 浏览量:

新近有这样一则消息称: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商会的人民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46日,《第一财经日报》及更多媒体则报道称,多家商会否认发布过此消息,商务部也否认牵头过该项测试,但商会及企业对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压力担忧(企业惧怕升值蝴蝶效应)却实实在在存在。

  如机电商会近期对多家会员企业近期外贸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中国机电企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难。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业经营环境比2009年更加严峻复杂,经营难度加大,突出表现为企业员工工资成本普遍增长,如汽车配件企业用工成本增长25%-30%.由于机电企业劳动力成本在其经营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企业成本由此不可避免地上涨。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企业经营成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目前企业普遍对成本的持续增长表示担忧。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过高,无疑是雪上加霜。

  透过这个调研,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上升,也可以从他们的担忧中发现,人民币升值确实会使人工工资上涨空间更加有限,是否大面积裁员也尚难确定。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荒问题,是否相应地获得某种解脱的途径了呢?这是个未知数。

  与此类比,8090后和用工荒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后者是否因此可以寻找到一条有效或者便捷的解决路径?不妨先看看受访者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吧:一方面是“用工荒/招工难”,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深入分析的话,您认为它和“8090后”这个就业人群之间有何关联?

  笛清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80后贫困生的故事:

  这是我的一个亲身经历,就是在前面我讲的那次技术人才招聘中发生的事。其中有个应聘者来自贫困家庭,此前还在我们下属的某单位实习过,但这个人的笔试成绩非常差(低于面试资格线二十多分),因此开始并没有资格参加面试。后来得知我们下发了面试通知但他没有收到,就通过以前得知的通讯录给我以及我的领导打电话,说以前有相关单位的实习经历、笔试成绩也很好、在校期间勤工俭学做过家教、早上7点就起床学习。为此,我还专门回查他的笔试成绩,领导也专门为他找我询问情况。

  最后,在接受我们委派他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条件下,他获得了参加一面的机会。在面试中,我们发现这个人非常偏执,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就说自己是贫困生,苦大仇深似乎满世界都欠他的,然后还是说自己在读书期间兼职很多工作,觉得自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事实上,他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并不好,而且,追问中得知做兼职并不需要他花很多时间,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学习。而早上七点就起床这一点,以我们这些已经工作的人来看,并不是有多么早多么了不得的一件事。

  如果不是撒谎或者偏执,从他与周围人比较而形成的这种心理和观念反观,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生活和学习该是多么安逸的状态,哪怕是一个贫困生,吃苦精神也不过如此(为获得一面而接受前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工作,他是勉强再三才答应)。这样的人适合的岗位应该什么样?谁又敢放心用这样的人才?

  个人感受是:这些8090后也许智商确实不错,但他们的情商、吃苦耐劳精神、价值观确实有一定问题。像个案中这个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一方面觉得社会不公,全世界都要补偿自己,一方面又自卑、逆反、计较,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缺失。

  形成这样强烈的感受,还有来自国外同龄人的对比。现在很多出去留学的孩子,包括学习刻苦、生活独立、爱心奉献、克己自律等方面,都比生长在国外的华裔后代要差很多,倒是比着花钱。对国内成长起来的这些8090后,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也是持相同观点。

  所以,这样一批不努力学习、不愿意吃苦、缺乏责任心、不懂珍惜,以及独立技能和核心价值观都缺失的人,怎么可能不做“蚁族”,怎么能找到想要的好工作?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择业心态与用工荒现象之间的关联倒并非那么大。

  笛清先生——不要继续“责罚大地”思维

  经过思考后不得不承认,成长环境、教育体制等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太大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确实不单纯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但是,最终问题还是要他们自己来解决,不能把责任都推出去。

  8090后孩子的成长中,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个孩子学走路摔倒在地,父辈们慌张地跑过去扶,心疼、担心孩子摔着了,孩子有时本来没有哭,但家长这样关注,最后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摔得好可怜,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不少家长狠狠地敲击地面以示惩罚,是地面犯错不该让宝宝摔倒了。

  在面临就业难问题上,其实也存在这样寻找问题的思路,比如因为就业难埋怨社会提供的岗位和自己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确实强调要人岗匹配,不过是要求遵循企业的岗位设计和条件,然后寻找与之相适合的人,而不是反过来因人设岗。

  岗位要求有高低之分,人的水平也一样,一个人如果自身的水平有限,问题就不应该是岗位要求太高不适合他。此外,尽管现在很多企业确实需要转型、升级,这也并不表明所有岗位要求都太低而没有他们适合的。现在的大学生数量确实增多了,但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却是下降的,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引导、教育观念培养确实出问题了。但内因是主导,一个人一开始穷不可怕,要是这个人一辈子穷,那肯定是其自身出了问题。我们常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我更相信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如果我们一直延续很多错误的思维、模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社会实在是令人堪忧的。

  张明辉先生——夜明珠的传说在继续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文学故事:传说蒙古草原上有一颗夜明珠不见了,部落首领于是带着大家寻找。寻找途中,他们看到了许多部落争斗,还有许多部落迁徙,原来因为气候变化,大家都需要寻找水草丰富、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争斗或者迁徙,都是为了获得生存的环境。

  其实,30是多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转移来华,也是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因为这里有廉价的劳动力。而现在的用工荒,也是一种迁徙,是企业和工人们像候鸟一样寻找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所致。所以,面对气候变化不迁徙图存,企业就必须转型升级,工人则需要提升本领。这也是一种生态问题,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面对迁徙,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和管理者来讲,确实需要调整思维:曾经的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现在来看浦东,发展得一点也不比浦西差。所以,沿海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不过是凭借地理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内地的发展很可能是沿海发展的再现,迁徙方向调换也有可能,固守既得利益者的思维、一味难受只会于事无补。而站在中西部地区的角度,企业迁入、工人不用出家门打工,也许正是他们所期待和欢欣鼓舞的。

  同样的视角,8090后就业难难在哪?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岗位少而人数多,或者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而是工作本身的含金量太低了,当前的社会生活成本又大大淹没了他们的收入,所以,没有一份可以抵御社会生活成本上升水平的工作,他们赡养父母、买房成家、教育子女、医疗健康等等都没有出路。前不久浙江举办了一个寒门学子招聘会,帮助家境贫穷的优秀大学生找工作,结果很多大学生并不愿意签约,因为企业2000/月的薪酬,让这些求职者觉得在杭州生活压力太大了,给家里寄钱、养活自己之外根本无法奢望攒钱买房、成家。

  所以,用工荒/就业难归结到最后,是一个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问题,财经作家吴晓波讲到过这些观点。为什么有人说朝鲜人人都是百万富翁?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的花钱消耗。未来,也许儒家的精神会回归我们的观念中,就是期望、欲望都减少一点,不要老想着做大老板、嫁有钱人、买大房子、开豪华车,也不要老想着房子按揭还没还、生病了怎么办、孩子只有一个风险太大,如果心态能平和、中庸,也会觉得一切慢慢来挺好!

  卞志新先生——不要给8090后贴标签

  现在有人将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8090后择业观念变化,本人不敢认同。

  其实,对于8090后,现在的看法比较“多元”,有些甚至比较偏激。首先,对“8090后”这个概念,按照年龄来划分其实是不妥贴的,因为即便是相同年龄段的人也会有很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是可以粗放地寻找一些群体共性。

  整体来看,8090后所生活的环境,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总体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他们的需求也因此水涨船高,个人价值观相比较于那些35-45岁的劳务工有了很大变化,比如即使现在有些用工单位给这些劳务工人提供吃住全包的条件,他们中的一部分成员还是会希望自己挣的钱可以优先满足自己手机随潮流更新换代之类的愿望,而后才是贴补家乡的亲人。

  正是因为教育程度和儿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的社会阅历普遍不广、独立性比较弱、强调自我为中心(换位思考少)、受挫后情绪波动比较大,诸如此类,但并不能因此就给他们随意贴上“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等的标签,甚至全盘否定这个群体。也不要期望通过改造使他们全盘接受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其实谁也改变不了谁。让我们想象一下,有朝一日,上代人也许会悲哀地发现,想要递交手中的接力棒却后继乏人。应该承认,与那种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相比,8090后的自我意识恰好是一种人性的回归,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需要面对并且接受这些现实。

  所以,对待8090后,应该首先平和自己的心态,不要急躁甚至拔苗助长,现实中的8090后群体,有很多是大学生,同时也有不少高中甚至初中就辍学的,有的来自大城市,也有的来自小城镇甚至偏远农村的,他们有各自的性格和生活背景,重点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针对他们缺失的部分加强培养,做好积极的正面引导和辅导。

  储静女士——8090后影响乏力

  如果社会的价值观念不转变,企业自身也不加快转型还是靠低廉的劳动力赚钱的话,用工荒/就业难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其中8090后的观念和行为,相比这些是比较无力的影响因素。

  从父母的观念来看,整个社会还是沿袭了重脑力轻体力的传统观念,觉得做一线工人是身份低人一等。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吃苦、不受社会尊重。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用工的初级阶段,如工作内容是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或者仅是依靠体力完成的工作。更多的新一代农民工宁可选择餐馆端盘子、服装市场帮人卖衣服,而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另外一个现实,是当前的大学教育扩招已经显现了较多问题,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正在于大学本科学历含金量降低,加之硕士、博士越来越多,重点大学的本科生都没有以往受到重视。虽然很多二、三线的城市很需要人才,很多大学生会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也加剧了就业难。

  个人认为,首先,社会的价值取向需进一步转变,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并不是一线劳动者就低人一等。其次,而对于企业来讲,除了在薪酬福利方面给予一线工人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并拥有归属感。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和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举措,如报销农民工返乡路费、帮助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开通农民工专列,这些都有效的增强农民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早开始转型或者升级,减少对一线工人的需求量,这也吻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