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样的,人在北京,很容易陷进圈子生活里。原来我很不屑于津津乐道于自己小圈子里那点事的文化、娱乐名流,不屑于他们浸淫在那么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圈子里,还自以为了解世界。既然不屑,自然也不会把自己往某个圈子里放,对于呼朋喝伴,彼此不叫名字而互称绰号的聚会都是蜻蜓点水,四处沾沾,瞧瞧罢了。只当个冷眼的看客,谁也别把我往那个圈子里扯,心里窃喜这种生活方式,今天混迹工体,在咣咣咣的迪厅里看一群人玩真心话大冒险,明天也能到犄角旮旯的胡同里跟许久不见的哥们喝啤酒吃烤串;能端起身板在国贸、新光天地里穿梭,不杵服务员上来先上上下下扫视我全身穿戴一遍,也去动批为十块钱买一件T恤跟人脸红脖子粗的侃价。
前天和罗同学在星巴克聊天,谈到这些年越来越娇气,办事能力差,原因是生活得过于简单。就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也生活在小圈子里。走进大学校门时,是人生无限扩张的开始,“朋友”越来越多,社会经验丰富起来,生活呈现出各种可能性,新鲜、刺激的事情拍着队的迎接我,考验我。这十年过去后,人生又开始了一个收缩的过程。现在的生活趋向于简单,需求越来越少,偶尔腻了,无非是花点钱刺激一下神经,哄自己开心。前两年每部电影上映必看,还到酒吧、电影资料馆、各国的文化中心搜罗着各种艺术电影,每天的日程表都排满了,那么多人问我不谈恋爱不孤独吗?我说真心话,有的是事情做,时间都不够用,爱情对我是奢侈品,倘若碰到没大意思的人,更是浪荡掉大把的金钱和时间,落个不了了之的结尾。纯粹消耗。闺密说,找男人,有钱。对你好,就这两个标准;我坚定的认为,还是找个有意思的,聪明的男人吧,至少消耗过后还能有点收获。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尼斯湖的水怪,常听人说,可没真见过。
记者采访时,一旦听人谈到某种转变,总会问,因为什么缘故?有件特殊的事发生?采访对象往往一时无语。其实很多转变并不是因为某件事引起的,是积累吧,岁月到了要给你桃子的时候,不会再拿苹果过来。去年年底开始,我常问自己,为什么要看那些电影?尤其那些影院上映的爆米花电影?他们的上映和下片与我的人生何干,为什么要花四个小时来往于电影院,只为聊天的谈资?还有那些饭局、聚会、各种主题的PARTY,这样反问下来,通通显得没有意义,时间才是最宝贵的东西,甚至健身房也不想去,在家里练瑜珈既省时间,又环保。慢慢的,生活就简单了下来,去商场买东西动辄几千元,因为几个月才一次;除了采访,其他时间就在家里或者家附近的咖啡馆里看书、看碟消磨。有时MSN也懒得打开,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吃饭聊天。
这么生活了一段,并没觉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除了因为运动太少身体出了点问题,中医的说法,气血不足。可心灵得到了更多的宁静时刻,可以几个整天不下楼,饮食比以前清淡了,不会感觉饿,也很少对任何食物有强烈的想念。生活的需求真的就那么一点点,吃那么一点点东西,交往几个聊得来的朋友,离开电视、报纸,看一本杂志,掠过些文章,这世界我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但与我有关的事情很少。总之欲望越少,烦躁与焦虑也就越少,这或许就是圈子生活的好处,简单或许错过了精彩,但更多是避免了垃圾和废物的产生,消耗少了,所需便更少。心里很清明的认识到,就算给我比现在多出2倍、3倍的收入,我也不会比现在更快乐。
如果我30岁前还没人娶,会不会出家呢?有次和郝同学吃饭,他问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说,内心的平静,那话好像不是自己说的,速度太快的从嘴里溜出来,好像不是自己产生的想法。或许,是个神谕,亦或归宿。